为持续推进稳增长防风险工作,加快存量资源盘活利用,能源集团以“排雷寻宝”专项行动为抓手,深入排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潜在风险,在问题化解的过程中,实现了经营效益与资源利用的双重提升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开展修旧利废,消除“资源浪费雷点”,深挖“全员价值激活宝藏”
以往,能源集团电站设备维修主要通过委外方式,不仅成本高昂,还时常因维修延迟影响正常生产。针对这一问题,电站员工主动作为,“见缝插针”利用碎片时间开展修旧利废行动。2024年,自行加固光伏区破损围栏约2000米,维修平单轴传动机构145处、光伏组件接线盒300块、测控装置电路板28块,砍伐修剪光伏区杂树约2500棵,对80余台锈蚀设备外壳自行除锈刷漆,能修尽修、变废为宝,节省委外费用超20万元。同时,研究制定自主维修、修旧利废绩效激励办法,全面激发一线运维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,推动“排雷寻宝”活动深入开展,对维修过程中发现的可再利用零部件进行分类登记,建立资源再利用数据库,在各新能源电站之间调剂使用,实现资源的高效调配和共享。定期组织一线运维人员开展维修技能培训,提升自主维修能力,加大对创新维修方案和高效资源利用的奖励力度。后续还将研究制定“项目开发奖励方案”,探索建立“超额收益共享机制”,激励全员积极参与增量拓展、存量盘活行动,形成“全员皆商”“全员寻宝”“全员创效”的浓厚氛围。
建设光伏项目,化解“安全生产雷点”,深挖“沉睡资源唤醒宝藏”
在安全生产专项检查中发现,个别需要修缮的建筑具备良好的光照条件和承载能力,经过调研论证,能源集团将屋面修复与屋顶光伏同步推进,选定建南和天长两家电站建设首批分布式光伏项目,于2024年8月实现并网发电。通过房屋修缮与光伏建设的有机结合,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的雷点和资源闲置的痛点,也为能源集团带来了新的收益路径。今后,能源集团将制定标准化建设流程,逐步推广至其他符合条件的内部电站和外部市场,引入高效光伏组件和智能运维技术,提升光伏项目的发电效率和运营效益。紧紧抓住资产清查契机,深度剖析“沉睡”资源的独特属性与潜在价值,因情施策、靶向发力,使其重焕蓬勃生机活力。
组建自主团队,攻克“运维受制雷点”,深挖“传统业务增值宝藏”
2024年之前,能源集团风电项目由外部公司代运维,缺乏自主运维能力,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不够牢固。针对这一“雷点”,能源集团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,组建了专业化的风电自主运维队伍。通过不断学习先进检修技术和实践经验,成功提升了自主检修能力,运维费用节省约12.1%,彻底扭转了风电运维“受制于人”的局面,为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。一子落而满盘活,受风电自主运维的启发,能源集团积极推进集中运维标准化管理,组建新能源运营公司作为运维载体,引进先进的运维管理系统和故障诊断技术,在原有SOP标准化操作体系的基础上,持续优化操作手册,减少人为失误,提高运维质量。全面开拓光伏、风电、零碳园区、综合能源、储能等项目的代运维市场,盘活运维存量资源,降低运维成本,拓宽收益渠道。
参与市场交易,破除“电价波动雷点”,深挖“增量收益提升宝藏”
由于能源集团大部分新能源电站建成较早,电价补贴在电站收入中的占比较高。面对新能源行业国补发放不及时、国补退坡、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等挑战,能源集团坚持问题导向,未雨绸缪,积极试点参与市场化交易。所属国湖公司通过双边协商交易、集中竞价交易、挂牌交易等方式,成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。预计到2025年底,风电板块市场化交易将新增收益200万元以上,有效化解电价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,开辟了新的市场化收益渠道。下一步,能源集团将化被动为主动,转危机为新机,积极适应政策变化,逐步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,覆盖更多电站和区域,组建专业团队,深入研究市场规则和价格波动规律,制定科学的交易策略,实现交易收益最大化。
“排雷寻宝”行动的背后,是能源集团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运营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。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存量资源的深度挖掘,更是对发展模式的创新突破。能源集团将以“盘活存量、提质增效”为核心策略,动员全体职工共同参与,不断加载“宝藏地图”,将“低效存量”转为“优质增量”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。